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邯郸成语

郜思凡
2024-01-31
来源:赵都文化

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的邯郸成语


□郜思凡






图片


文唱武打,台上一片技巧;

旧事重演,戏中全是实情。

作为国粹,戏剧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源于民间歌舞和说唱艺术,融合了各地不同的民间艺术形式、地方特色以及审美观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历史与传说中的家国兴亡、悲欢离合、伸张正义、沉冤得雪等故事搬上舞台,藉此也获得更广泛的认知与普及。

邯郸是中国成语典故之乡,被誉为成语之都。邯郸成语典故基本上均建立在有史可据、有典可寻的真实历史记载。每条邯郸成语背后的那一段历史都跌宕曲折、精彩生动、撼人心魄,因而邯郸成语便成为中国戏剧创作不竭的源泉。

历代剧作家们不约而同,纷纷在邯郸成语中寻求创作素材,捕捉创作灵感,并将之演绎在戏剧舞台之上。久而久之,形成了以邯郸成语为素材的庞大剧目。

自元代开始,中国戏曲文化便与邯郸成语典故紧密相连,后者为水,前者为龙,二者相互交融,相得益彰。邯郸成语典故被巧妙地融入到元杂剧中,并被呈现在舞台上,甫一出现,便受到元时期观众的热烈追捧,到明清时已蔚为大观。

进入当代,取材于邯郸成语典故的这些优秀传统剧目仍然长期活跃在戏剧舞台上,至今仍备受欢迎。同时,这些剧目不再局限于戏剧舞台,而是被改编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中涵盖了杂剧、京剧、汉剧、豫剧、魔幻舞台剧、情景剧等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共同构成了邯郸成语典故文化的多样表现形式。

这些戏剧不仅在高雅场合受到赞赏,也能走进民间,受到大众喜爱,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元杂剧《赵氏孤儿》







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自邯郸成语典故“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作者纪君祥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大都(今北京)人。

元杂剧《赵氏孤儿》分为元刊本与明刊本两种不同的版本。前者只有四折,且只有曲词没有科白;后者则分为五折,曲词科白都齐全,且一些曲词与元刊本略有不同。元刊本的结尾是赵氏孤儿想要找屠岸贾报仇,但是否成功则留下了悬念;明刊本则有晋悼公处死屠岸贾、为赵家洗雪冤屈等情节。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左传》之中,不过仅讲述了赵家因为赵庄姬之过而被灭门,没有出现屠岸贾等奸臣形象。后来司马迁在《史记·赵世家》中对赵朔一家满门被杀的经过进行了详述,其中出现了屠岸贾、公孙杵臼等观众比较熟悉的角色。

纪君祥版的《赵氏孤儿》就是在司马迁的历史记载基础上改编的,他保持故事的内核不变,进行艺术加工和改编,创作了元杂剧版《赵氏孤儿》,戏剧冲突更强烈,故事情节更曲折,人物形象更鲜明,悲剧色彩更加浓厚,从而使赵氏孤儿题材大放异彩。

元杂剧《赵氏孤儿》剧情为:春秋晋灵公时期,赵盾一家三百多口尽被屠岸贾谋害诛杀,仅留存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即赵氏孤儿。赵盾之子赵朔的妻子庄姬,为保留赵家**血脉,将赵氏孤儿托付给草泽医生程婴,之后自缢身死。程婴将赵氏孤儿藏在药箱中,负责看守赵府的将军韩厥深明大义,帮助程婴把婴儿带出去后,自己拔剑自刎。

屠岸贾搜不到赵氏孤儿,遂下令将全城出生一月到半岁间的孩子都囚禁起来,并称如果窝藏赵氏孤儿者,就将这些孩子全部杀死。程婴走投无路之下找到了晋国退隐老臣公孙杵臼,并与公孙杵臼商定,用自己的孩子替代赵氏孤儿。一切安排妥当后,程婴假意告发公孙杵臼,引屠岸贾到公孙杵臼家中搜到了假孤儿。屠岸贾杀死假孤儿后,公孙杵臼撞阶自杀。程婴忍辱负重抚养赵氏孤儿,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得知真相后杀死屠岸贾,报了血海深仇。

赵氏孤儿现在用来借指忠臣孑遗。









元杂剧《渑池会》







元杂剧《渑池会》改编自邯郸成语典故“渑池之会”,剧中的主人公是赵国大将军廉颇与大夫蔺相如。剧本全称《保成公径赴渑池会》,全剧设计为“四折二楔子”的结构形式,突破了元杂剧“四折一楔”通例的体制。作者高文秀为东平(今属山东省)人,素有“小汉卿”之称,作品数量仅次于关汉卿,现存剧本还有《双献功》《遇上皇》《襄阳会》等。

元杂剧《渑池会》剧情为:战国时期,秦昭王为占有赵国的楚和氏璧,派使者到赵,要求赵国遣人送玉璧至秦,换取秦国十五座城池,两国修好;如若不从,干戈相见。赵国大将廉颇主张不送玉璧,如起干戈,兵来将迎,水来土掩;赵国大夫蔺相如深明秦昭王之诈,认为“他以城求璧而不与,曲在我矣,应该前去”。因此蔺相如主动请求奉和氏璧前往秦国,如秦昭王无意偿城,保证完璧归赵。赵惠文王最后同意了蔺相如的方案。到了秦国,秦昭王一见玉璧,赞不绝口,只字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识破其诈,派人夜出秦关,暗转间道,完璧归赵。

秦昭王又听从白起之言,邀赵惠文王出席渑池会,并设下酒酣击钟为号、二将舞剑、擒拿赵惠文王的计谋。酒宴上秦昭王要求赵惠文王筵前鼓瑟以助乐,蔺相如针锋相对提出:“秦王,我赵王鼓瑟,请公击缶。”秦昭王不肯,相如威胁说:“秦王不肯,五步之内,臣请以颈血溅大王!”秦昭王只得答应。秦昭王见文的斗不过相如,又准备动武,先命刀斧手靠前,再命大将康皮力筵前舞剑。相如与康皮力同舞,并对秦昭王说道:“你手下如若向前来,我先杀大王!”要求秦昭王送他们君臣出渑池。这时廉颇领兵前来接应,秦昭王只好放赵惠文王离去。

赵惠文王见相如累建大功,封相如为上卿,设筵庆赏。廉颇不服,并派人殴打相如,又派下属吕成去探视蔺相如是否真心为国,得知真相后,廉颇为相如宽宏大量、尽心报国的精神所感动,深愧己之所为,肉袒负荆,至门谢罪,二人遂成刎颈之交。

渑池之会现在比喻经过谈判最终达成了共识,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和平友好。

               







元杂剧《黄粱梦》







元杂剧《黄粱梦》改编自邯郸成语典故“一枕黄粱”,全名《邯郸道省悟黄粱梦》,又作《开坛阐教黄粱梦》,是马致远与元贞书会会员李时中、红字李二、花李郎等合写的一部杂剧。全剧共分四折。

作者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元代**的杂剧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15种,现存7种,此外现存散曲120多首。

《黄粱梦》取材于唐人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枕中记》讲的是道士吕翁点化卢生的故事,而在《黄粱梦》中,卢生变成了吕洞宾,吕翁则代之以钟离权。

元杂剧《黄粱梦》剧情为:书生吕岩,字洞宾,赴京赶考途经邯郸,入住黄花店,正阳子钟离权也在这里住店,便点化吕洞宾出家,吕洞宾不答应。骊山老母化作黄花店主王婆,为吕洞宾烧煮黄粱饭。两人谈话之间,吕洞宾不觉困倦,遂入梦乡。他梦见自己赴考高中,拜了兵马大元帅,做了高太尉的女婿,并生有一子一女,尽享荣华。后来领兵讨伐吴元济,高太尉设宴送行,吕洞宾因饮酒呕血,因此戒酒。在阵前,吕洞宾收受吴元济贿赂,不战而回。他回到家时碰到妻子和魏尚书的儿子魏舍饮酒通奸,盛怒之下要杀掉妻子。其妻由于畏惧,而密告吕洞宾受贿纵敌,吕洞宾被发配到沙门岛。流放途中,饥寒交迫,投宿在老妇家,其子打猎归来,摔死吕洞宾的子女,又追杀他,不知不觉受惊吓醒来,见黄花店王婆所煮的高粱米还未熟,而身在梦中已经历了十八年的宦海浮沉和世态炎凉。经此一梦,吕洞宾遂大彻大悟,感叹人生虚幻,便跟随钟离权学仙修道,终成正果。

一枕黄粱现在用来比喻美好而不现实的幻想破灭,或好事成空,讽刺那些想得很美,实际办不到的人。现在邯郸的黄粱梦吕仙祠,是国内**以梦文化为载体的规模景区。


                 







明杂剧《中山狼》







明杂剧《中山狼》改编自邯郸成语典故“中山狼”,全称是《东郭先生误救中山狼》,作者康海,全剧共有四折。而这个杂剧并不是康海原创的,而是根据他的老师马中锡的《中山狼传》(又名《东郭先生传》)改编而成,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

明杂剧《中山狼》剧情为:春秋时期,有一次晋国的大臣赵简子在中山这个地方打猎,一箭射中了一只狼,但是这只狼负箭逃跑了。在逃跑的路上遇到了一个墨者东郭先生,于是中山狼就请求东郭先生救它,东郭先生本着墨家的“兼爱”精神就将中山狼藏在书袋里,躲过了赵简子的追捕。等赵简子走了之后,东郭先生将狼放了出来,却没有料到中山狼却想吃了东郭先生以充饥。东郭先生无计可施,正待受死之际,幸遇一位杖藜老人,他设计将狼骗入书袋中,并将它绑起来,然后用杖藜打死了恶狼,东郭先生因而得以活命。

“中山狼”还出现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他对贾家二小姐迎春的判词写道:“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子系中山狼”中的“子系”二字合成“孙”的繁体字,指的是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拜倒在贾门府下,乞求帮助。后来,孙绍祖在京袭了官职,又在兵部候缺提升,一跃成为“暴发户”。“得志便猖狂”写孙绍祖得意后为非作歹,横行霸道。贾家衰败后,孙绍祖就忘恩负义,向贾赦逼债,强娶虐待迎春。不足一年,“金闺花柳”的贾家二小姐就被孙折磨而死。

中山狼现在用来形容那些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人。


图片

《中山狼》剧照


               







明杂剧 《邯郸记》







明杂剧《邯郸记》,又名《邯郸梦》,是明代汤显祖创作的戏曲剧本,与马致远的《黄粱梦》(也叫《邯郸梦》),还有无名氏的《三化邯郸》(也叫《邯郸道卢生枕中记》)都取材于唐代作家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反映的都是邯郸成语典故——“一枕黄粱”的内容。

明杂剧《邯郸记》剧情为: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早想度一人去蓬莱山门做扫花使者。这天他来到邯郸,见桥头有个书生,年近三十,是山东人,自幼熟读经史,但屡试不中,这天骑驴闲行来到桥头小店歇脚。吕洞宾见卢生相貌清奇,有几分仙气,觉得此人可度,于是有意到店里与卢生闲聊,借店小二为他们二人煮黄粱米饭之机,卢生和吕翁谈起功名之事,感叹非常,以为“大丈夫当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列鼎而食,选声而听,宗族茂盛,方可言得意”。这时卢生瞌睡劲儿上来了,吕洞宾便递给他一个瓷枕。卢生见瓷枕两头空空,里面似有亮光,那空洞越来越大,不知不觉进入枕中,沉入梦中,在梦里人生迭宕,尽享荣华富贵,最后归天而去。妻子的哭声和拍打声使卢生从梦中惊醒,这时那黄粱米饭尚未煮熟。卢生此时方知刚才一切全是黄粱一梦。卢生至此幡然醒悟,感慨六十年荣华富贵不过是一顿黄粱饭的时间,于是大彻大悟,就随吕洞宾去做蓬莱仙山桃花苑的扫花使者去了。


                   







京剧《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在京剧舞台上有众多的版本,各个流派的老生都有该剧的传世经典。

1933年4月9日,高庆奎在北京华乐戏院首演《搜孤救孤》,高庆奎饰程婴,郝寿臣饰屠岸贾,李慧琴饰庄姬公主,李洪春饰公孙杵臼。1947年,孟小冬的告别演出《搜孤救孤》曾在沪上引起轰动;1960年,王雁在京剧《搜孤救孤》的基础上,参考秦腔改编了《赵氏孤儿》。由马连良饰程婴,谭富英饰赵盾,张君秋饰庄姬公主,裘盛戎饰魏绛,留下了许多经典唱段。

京剧《赵氏孤儿》剧情为:春秋时期,奸臣屠岸贾抄斩赵氏满门。赵媳庄姬公主因是晋侯胞姐,得以避回宫中,产下一子。草泽医人程婴为保赵氏血脉,进宫救出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下令如无人献出孤儿,就将国中同庚婴儿全部杀绝。程婴于是与老友公孙杵臼定计,程婴舍子,公孙舍命,保存了孤儿性命。程婴也因此获得屠岸贾信任,从此带着赵氏孤儿,寄居屠岸府中,忍辱负重,苦心抚育。十五年后,孤儿赵武长大成人,程婴将当年情形以绘图形式说破,赵武联合戍边回朝的大将军魏绛,诛杀屠岸贾,终报前仇。


图片


                 







京剧《文姬归汉》







京剧《文姬归汉》取材于《后汉书·董祀妻传》、元金志甫的杂剧《蔡琰还汉》、明陈与郊的杂剧《文姬入塞》及《三国演义》等,由金仲荪编剧,程砚秋1925年首演。

京剧《文姬归汉》剧情为:汉朝建安年间,诸侯纷争,南匈奴王乘乱,遣左贤王侵入中原。中郎蔡邕之女蔡文姬逃难,被左贤王掳入匈奴,纳为妃,生二子。十二年后,汉相曹操率大军东破乌桓,迫使南匈奴签下友好条约,曹操为修撰汉史,派周近持金币至南匈奴,赎蔡文姬归国,匈奴王为两国友好,放文姬归国。蔡文姬念左贤王十二载对她的一片深情,忍痛留下二子,随周近回汉,归汉途中,蔡文姬百感交集,书写《胡笳十八拍》,以解思儿之痛,路遇昭君墓,同命相连,哭祭一番,曹操率文武百官在邺城的铜雀台迎接文姬归汉,归汉后文姬在邺城安居。

文姬归汉指曹操把蔡文姬从南匈奴接回邺城,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


图片


                   







汉剧《二度梅》







汉剧《二度梅》改编自邯郸成语典故“梅开二度”,故事的女主人公是邯郸美女陈杏元,故事发生地就在丛台。

汉剧《二度梅》剧情为:唐肃宗年间,奸相卢杞陷害梅良玉一家。梅良玉隐姓埋名出逃,被父亲好友、家居邯郸的礼部尚书陈日升收为书僮。一日,梅花盛开,陈女杏元花园设祭,巧遇良玉,追问之下,方知其系梅家后代。陈父十分欣慰,将女儿许配于他。卢杞又迫害陈家,向皇帝进谗,逼迫杏元出塞和亲,由良玉与杏元之弟春生护送。在邯郸丛台,杏元与良玉泣别后跳崖自杀,良玉与春生逃走。杏元得神力所救,被神风吹至河南按察使邹伯符花园,被邹伯符夫人收为义女。梅良玉与春生中途失散,改名穆申,辗转充做邹伯符幕宾。良玉在邹府思念杏元,常拿出杏元所赠的玉钗睹物思人。丫环春香暗中取走金钗,杏元见钗,以为良玉发生意外,痛不欲生。良玉因失去金钗,忧闷成疾。邹家母女查明真相,梅良玉、陈杏元始得团圆。

梅开二度现在用来指同一件事成功地做到两次,或者美好的事情再度发生。今天的邯郸丛台之上仍有砖雕“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个字,从丛台正门南向过拱桥,有一座风格别致且富有故事情节的小园,名“二度梅园”,园的主体建筑正是“二度梅”汉白玉塑像。


                 







京剧《将相和》







京剧《将相和》,典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1950年,翁偶虹、王颉竹在京剧旧本《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由新中国实验京剧团的李少春、袁世海和太平京剧社的谭富英、裘盛戎分饰蔺相如、廉颇,在天津、北京同时上演。1952年,在**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剧本奖。

改编后的剧本对廉颇、蔺相如故事的思想意义有所提高,围绕廉颇与蔺相如的冲突,以“相如献策”“赵王用贤”“完璧归赵”“渑池赴会”“长街挡道”“酒楼释嫌”“廉颇悔过”“负荆请罪”等主要场景,表现了团结御侮的主题;刻画了蔺相如的宽宏、忍让、以国家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

京剧《将相和》剧情为:战国时,蔺相如原本只是宦者令缪贤家的舍人,后因完璧归赵,被赵王封为赵国丞相,位在廉颇之上。而上将军廉颇居功自傲,不服蔺相如身居高位而位压于己,屡次向蔺相如寻衅。蔺相如以国事为重,始终忍让。后经上大夫虞卿劝解,廉颇愧悔,至蔺相如府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同心辅国。

将相和现在常用来比喻文官武将团结一致,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在邯郸市的城中街,还将“回车巷”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李少春、袁世海联袂演出的京剧《将相和》。


                   







豫剧《虎符》







豫剧《虎符》取材于《史记·魏公子列传》,原是郭沫若先生于20世纪40年代,根据“信陵君窃符救赵”历史故事,而编写的一出话剧,写的是战国四君子之一的魏国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它是郭沫若历史题材剧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六部大型历史悲剧之一。1961年秋,邯郸东风剧团由编剧周孝武、翟翼、刘志轩改编为豫剧。1963年10月,东风剧团将《虎符》带到北京,郭沫若和李先念等观看了演出,给予充分肯定。

豫剧《虎符》剧情为:战国时期,秦国侵赵,形势危急,赵国平原君的夫人(信陵君的姐姐)亲自到魏国求援,魏王的异母弟信陵君认为,赵魏两国唇齿相依,唇亡则齿寒,因此,他力主发兵救赵。暴戾狭隘自私的魏王执意不肯,反劝赵降秦。

无奈之下,信陵君亲率三千门客前去救赵。把守城门的侯赢建议窃取魏王虎符,凭符调用老将晋鄙统率的十万魏兵。魏王宫中的如姬夫人,素来佩服信陵君“宽厚爱人”的品质和“合纵抗秦”的政治主张,也感念他替她报了杀父之仇,因此冒死盗符。信陵君佩符至晋鄙军中,晋鄙疑,朱亥杀之,信陵君统兵八万解赵之围。魏王大怒,杀了信陵君全家,信陵君之母魏太妃代如姬受过自杀。如姬逃出宫后,本可逃至邯郸请信陵君保护,但为了不损害信陵君的声名,在父亲墓前自杀。

窃符救赵说的是义救邻邦,抵抗强暴。比喻不正面交兵,用计谋达到目的。


                     







昆剧《邯郸梦》







昆剧《邯郸梦》是剧作家王仁杰根据明代剧作家汤显祖《邯郸梦》改编,在保留原剧精髓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现实社会的调侃嘲讽。

昆剧《邯郸梦》剧情为:邯郸卢生渴望获取功名利禄,时常发出人生不得志的感慨。一日,他与吕洞宾相遇于邯郸县的一家小店。吕洞宾欲点化他,遂赠其瓷枕,让他倚枕而梦,卢生于梦中娶娇娘,遂功名;开河定边,建功立业。此后出将入相几十年,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最后极尽淫欲,死于相位。卢生一身冷汗醒来之后,见店小二为他煮的黄粱米饭尚未蒸熟,方知原是一枕黄粱,从此顿悟,便随吕洞宾出家,去蓬莱做了道童。


图片


               







魔幻舞台剧《黄粱梦》







大型魔幻舞台剧《黄粱梦》是根据邯郸成语典故“一枕黄粱”故事改编,是进入21世纪对《枕中记》和《邯郸梦》故事的延续,是一出集戏剧、魔术、杂技、舞蹈等艺术门类于一体的新型舞台剧。相较于元杂剧、明杂剧、昆剧版的《邯郸梦》,魔幻舞台剧《黄粱梦》以其现代创意与技巧,俘获了从80后到00后的各代观众的心。

魔幻舞台剧《黄粱梦》剧情为:故事发生在唐代。青年卢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道旁的一个小店。神仙吕翁正好也路过这里,看到卢生求取功名心切,便有意点化。当卢生想睡觉时,吕翁给他一个枕头,卢生便做开了好梦。卢生在梦里考中了状元,被皇帝招了驸马,出将入相,享尽富贵荣华,实现了自己的所有志向,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他变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权贵。突然有一天,卢生被皇帝治罪,荣华尽失,命断法场,灵魂被打入地狱受审。卢生此时追悔莫及,感慨良多。卢生梦醒,店婆煮饭刚熟。卢生由此悟得人生真谛,或去或留,皆有余味。

文章来源:赵都文化

阅读66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