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县花驼村

陈晶
2024-02-18
来源:赵都文化

磁县花驼村


陈晶


村落是一种最朴实、最简单的居住聚集方式,也是广袤中国农村中文化沉淀最厚重、最亲切的人居场所。而磁县陶泉乡花驼村不光有着这些秉赋,更因其**的丰富文化遗址和诞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而驰名。

花驼村位于磁县西南部的太行山区,建村古老,历史悠久,环境冬暖夏凉,四季分明,有着“磁西百里,人称天尖”之称誉。

2013年,因有古石村、古石寨和众多古石庙等文化遗址,花驼村被评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图片

风景优美的花驼村





01


被称为“天尖村”的花驼村,位于古兵寨——天宝寨的半山腰处。这里四面环山,是磁县西部山区地势最高的村落,村庄海拔686米,与海拔987米的“睡美人山”、海拔1087米的炉峰山景区融为一体。村南便是有着约1500年历史的天宝寨,寨上有玉皇庙、奶奶庙、文王庙庙宇三座,宏伟壮观。

花驼村的历史源远流长,该村始建于东魏孝静帝时期,阁老郭公(后改名郭荣)携全家三十余人逃亡至天宝寨脚下并安居于此。只不过,那时这里还不叫“花驼村”,而是叫“观耳驼”“欢儿驼”。直到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因村庄开满鲜花,景色秀美,村民便将名字改名为“花驼村”并沿用至今。郭荣建村时,村民全都姓郭,村中至今有郭氏祠堂。

呈现于今人眼中的花驼村,是一派纯正的明清传统建筑风格。古建筑保存完好,完好率达85%以上。村内所有街道均以青石铺设,青石路4条,总长1200米。花驼村的建筑大都为石木结构,房屋大部分为平屋顶,门楼上有精美雕刻作为装饰,檐角和水口多为整块青石雕刻而成。民居均为石砌房屋,券顶拱门也为料石浆砌,整体体现着石砌建筑的古朴、精致风格。从远处看,房屋依山就势,鳞次栉比,质朴浓郁。

村落的原始生态环境也保存的相当好。迄今,村外有石庵50余处,寺庙8处;村内仍存有千年古槐2棵、古代水池2座、唐代古槽碾1处、古水窖56处、战争年代留下的炮楼5处。这些古色古香的建筑、树木、设施,都为花驼村蒙上了一层厚重的历史面纱。



02



由于花驼村所处的独特自然地理环境,这个小小的村庄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时间回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炮声打破了花驼村千百年来的宁静祥和。过了一年后,****个抗日民主县政府——磁县人民抗日民主政府驻地,转移到天宝寨附近的中岔口村。当时正值抗战初期,前线军队武器与物资极度匮乏,甚至无法达到每人一支枪,磁县县长田裕民为了解决兵械修理及军需物资供应问题,将抗日武装兵工厂设立在了群众基础好、较为隐蔽的西韩沟和花驼村。

后来,随着一二九师师部进驻涉县,这两个村又逐渐发展成为大部队的军工物资生产与中转基地。由于花驼村具有山高林密、群众基础良好的特点,成为当地一二九师兵工厂厂部的所在地(现存兵工厂旧址10处),主要生产一些武器和后勤物资,如手枪、机枪、衣物、毛巾和肥皂等,兵工厂机器设备由刘少奇同志从六合沟煤矿运至花驼村。

“冀南**兵工厂”——花驼村兵工厂就是在这一时期筹建而成的。电台、肥皂厂、被服厂、枪械厂、地雷厂、毛织厂、鞋帽厂、军工食堂等,分布在村内其他各院落和古庙宇中,花驼村成为一个完整的武器生产、后勤物资生产和军粮供给中转站。

当时兵工厂共有工人266人,工厂车间占有民房245间。兵工厂的建设得到了花驼村父老乡亲们的全力支持,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乡亲,腾出来家里房子,专门供部队用来生产军被、军鞋、军衣等生活物资,同时生产机枪、步枪、子弹、手雷、手榴弹等兵工器械。村里**的一处二层三进院落,被老乡捐献出来当作厂部使用,并将前排房屋改造为兼具瞭望和防守功能的炮楼。

当时,花驼村村民不仅将民房捐献给八路军使用,而且还献出自己家的果树树木,供军工厂造枪托、弹柄。整个抗战期间,村里人几乎砍光了天宝寨周边所有的果木。

枪支弹药、被服鞋袜等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送到前线。就这样,花驼村成了根据地内有名的“军工专业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山尖上的红色兵工厂”。

兵工厂的名称有很多,初期称为“花驼村修械所”,后改为“冀鲁豫兵工厂”,再后又改为“太行五区**兵工厂”。兵工厂在花驼村建立有七年多的时间,始终没有遭到敌人破坏,为抗日战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4月,由于形势变化和战争的需要,兵工厂由花驼村迁往涉县西达,与原涉县西达炮弹厂合并,成立为“涉县西达兵工厂”。


图片


图片

花驼村的红色遗址



03



很多年前,由于山路崎岖,往来交通不便,生活在花驼村的村民一直处于相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缺水停电是这里常有的事情,最不便利的是村里没有维持生活的基本设施,没有看病的医馆,没有教书的学校,没有可以提供生活用品的售卖部……村民仅靠着一百多亩的干旱山地吃饭。想要买些生活用品,还要走十几里的十八盘山路到山下的岔口村购买。改革开放后,村民渐渐迁往山下,年轻人也大部分外出打工,花驼村的住户逐渐只剩下了思想固执且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面对花驼村的现实,党和政府予以了极大关注,决定对花驼村及其周边景点进行整体科学规划和开发。

花驼村特色鲜明的石屋、庙宇、炮楼、石街、红色兵工厂……这些有形的历史遗产成了改变花驼村面貌的宝贵财富。在各级政府共同努力下,这里很快成了一个红色旅游目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改旧日山乡的穷困面貌。2012年底,花驼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财政部列入中国传统古村落名录。

依托当地自然山水和红色历史资源,搭上旅游业快速发展“顺风车”的花驼村,迅速与周边村庄纳入统一规划,全力打造天宝寨景区。

对村内古民居、一二九师兵工厂遗址和进出道路等进行修缮、修复,并通过土地流转,引导村民入股参与景区运营,扶植村民开办农家乐、兴办合作社。有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花驼村的村民更是劲儿往一处使,为了支持搞旅游开发,平均67岁高龄的留守村民们,靠着每天一把锤子、一把錾子加入改造的行列,用勤劳的双手凿出了通往幸福的“天尖”路。

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大山深处的小山村逐渐变得美了起来,人气旺了起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纷纷回乡创业。

近年来,花驼村村民不等不靠,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牢牢抓住天宝寨旅游景区开发契机,撸起袖子加油干,搞绿化、修山路、建景区……在把光秃秃的石山、荒山建成绿水青山的同时,也让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

旧貌换新颜的花驼村,近年来连续被评选为“河北美丽休闲乡村”、邯郸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市国防教育基地。这里深厚的红色文化,别有韵味的古寨风光,每年吸引前来打卡的游客十多万人次。2019年12月村民们全部脱贫,现在人均年收入近3万元。拥有“中国传统古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金字招牌的花驼村,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新生机。

文章来源:赵都文化

阅读130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