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韩令坤墓发掘记

王志强 李江 赵学锋
2024-02-19
来源:赵都文化

北宋韩令坤墓发掘记


王志强   李江   赵学锋


2014年7月,在磁县磁州镇西来村西北的溢泉北路施工现场发现一座砖室墓葬,县文物部门得悉情况后,立即前往调查勘测。之后,在省、市专家的指导下,成立考古队对该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出土墓志显示,此墓主人应为北宋南阳郡王韩令坤。

《宋史列传第十》载,韩令坤,磁州武安人,年轻时在周太祖帐下任职,周世宗即位后,攻城掠地,战功赫赫,北宋初年,随宋太祖征讨天下,功勋**,乾德六年卒,年四十六,太祖素服发哀于讲武殿。令坤有才略,识治道,与太祖同事周室,情好致密。


图片

墓室甬道壁画






01


这座古墓位于取土坑内,距地表约3米,墓葬坐北朝南,为多室砖筑仿木结构,墓顶早年坍塌。墓平面呈长方形,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及耳室组成,南北长29.14米,东西宽约14.16米。

墓道呈台阶状,全长13.80米,宽3.46米,由于施工破坏,从现场看不出墓道壁的原始面貌。墓道北接砖筑甬道,甬道西壁被破坏,不复存在,仅存东壁。从甬道残存的结构可以看出,甬道墙壁原绘有壁画。甬道东壁保存的壁画,疑为出行图,画中人物造型栩栩如生,描画精美,是磁县迄今发现的**的晚唐宋初时期壁画。

甬道与前室、前室与中室、中室与后室之间,均有厚重的青石门相连,石门上刻有门钉。门额、门框和门槛为石质。门额和门框上多饰有彩绘,有神兽和花团图案。中室门额上雕有四枚方形门簪,后室门额上雕有三枚八边形门簪。前、中、后室墓顶均已坍塌,但依稀可以推测墓室顶应为穹窿顶。墓室墙体上部为仿木砖雕,有阑额、普柏枋和斗拱;墓室内壁施以白灰抹面,上绘有壁画,可惜均已脱落;墓室周壁饰砖雕图案,有盲窗等。中室东侧带有耳室,宽2米,深1.5米,可以看出墓室建造比较精致。


图片

墓室平面图


另外,在后室填土中发现了少量人体头骨、肢骨和肋骨。相关单位对其进行测试和分析后认为,人骨属于两个人,一个是成人,约40岁左右,应是墓主人韩令坤;另外一个是8岁左右的未成年人,推测可能是附近埋葬的夭折儿童,因施工取土中扰乱土层造成与墓葬骨骼混合收集在一起的。


02


墓葬遭受盗扰严重,残破混乱,故墓室陪葬器物极少,原始面貌很难窥探,其重要的出土遗物有:

盝顶石函一盒,散放在前室中央。青石质,表面划花卉纹饰。函呈长方形,长92.5厘米,宽48.4厘米,高33.5厘米。由函身、函盖两部分组成。函身为一块整石雕凿而成,周壁饰有花卉图案,直腹深12.5厘米,壁厚10.5—11.2厘米。函盖为盝顶,高17厘米,长宽同函身一致,与口相吻合。顶部四边收刹成顶,周边刻有花卉。石函是古代用来存放经书、文籍、信件的,而此石函出土时函身、函盖两部分呈散乱倾倒状,函身内未发现任何遗存。

青石墓志一盒,长93.5厘米,宽92厘米,高28厘米。志盖盝顶,边沿线刻有四神图,中央刻有楷书“南陽大王墓誌”六字。志石上楷书,志文共54行,2695字。主要内容有:

大宋推诚奉义翊戴同德功臣、成德军节度、镇、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北面沿边兵马都部署、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行正定尹、上柱国、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食实封四百户、南阳郡王韩公墓志并序。                 

门吏·节度掌书记·张维 □撰

夫在天成象,台星有陨坼之期;在地成形,泰岳有崩颓之迹。通古所叹,载籍备陈。其或禀列宿之英,粹惟岳之灵。生为良辅,出佐明时。其进也,虎变鹰扬,功昭数代;其殁也,岳颓星陨,哀恸一方者,即南阳郡王谓欤!皇帝览飞奏,念勋臣,罢政万机,废朝三日,嗟邦国之不幸,痛股肱之云亡,素服举哀,礼越常等。公讳令坤,字德顺。

……公七代祖因官徙家于磁州滏阳县,乃为故里。曾讳检,皇任磁州军事判官,赐绯鱼袋。祖讳振,皇任大周赠左赞善大夫。父伦,见任亳州防御使。世德不衰,奇才间出,偶非常之运,馨扶俗之才,好爵爰加,丰功克著,授光禄大夫、检校司徒、磁州刺史。褰帏视事,昼锦行春。郡政肃清,与民受赐。藏孙将期于后世,于公必庆于高门。寻迁授亳州防御使。南阳郡王即司徒长子也。抱忠孝纯和之德,负奇杰挺特之才,嫡早学于人,射必穿于百步,少事周高祖。

……世宗绍位之始,布政之初,以公先朝旧勋,亲荷顾命,冠时巨望,宜董□军,授殿前都虞侯兼龙捷左厢都指挥使,加遥授容州团练使。其年秋,迁检校司空、泗州刺史、充本州防御使、南阳郡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周祚告终而弃位,宋朝受禅以开基,化布于惟新,恩畀于革故。公握大军于边上,述臣节于中朝,果奉殊恩,人觐丹闢,加卢绾之亲幸,升傅说之官资。环卫宸居,弥缝邦政,进公侯之秩,兼台辅之尊,改授大藩,仍加食赋,授特进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持节郓州诸军事、充天平军节度使、郓、济等州观察处置使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位既高而志弥下,荷宠若惊;禄既厚而施亦优,褒多益寘。黄金相印,入则秉国之钧;白玉兵符,出则握兵之要。子房素深于韬略,寇恂深达于政经。时将庆于大同,运实资于明表。无奈何,建隆元祀夏四月,上党称兵,维扬构逆。顾其交乱,爰议亲征。以公雄望冠时,英才当世,长驱锐搇,先枑孤城,雨骤星驰,霄奔雷击,势如返掌,疾如走丸,恶党旋平,大功克著。銮与归阙,明堂议功,加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俄自汶阳改授淲水,依旧特进检校太尉兼侍中、行中定尹、充成德军节度使、镇、深、赵等州观察处置等使兼北面沿边兵马都部署,改赐推诚奉义翊戴同德功臣。仍增食赋之封,兼授褒功之号。常山重地,非贤不居,绰彼元戎,显有嘉绩。辍斯环卫,假之镇临,十乘启行,未改董戎之要;双旌届道,以观问俗之规。地控幽燕,境临汾晋,下车政肃,猾民去而逋户还,料敌军高,邻境慑而边尘息。临下以简,驭众以宽,六条著求瘼之规,千里乐可封之俗。论道经邦之外,致君位政之余,郤榖早恃于诗书,王常素敦于金石。乾德三岁初春,以久辞丹闢,累贡飞章,倾恋主之忠诚。述爱主之贞节。寻奉宠诏,许朝上京。临歧之时,舆民遮截,攀辕卧辙,叠踵架肩,不放即途,遂致霄遁。汲黯必期于再至,何武徒系于去思。视履考祥,合享庄生之寿;隆年不永,徒求秦缓之医。既善恶之无渝,谅修短之定分,以乾德六年夏四月三日寝疾,薨于时之公衙。

……归葬于磁州滏阳县仁风乡崇孝里,二夫人祔焉。皇帝遣中使届外藩追封南阳郡王,自恒山至于滏水,六亲缟服,千里嘉肴,亲宾卫兵,邮亭华馆,□葬之事,□□之徒,息□省钱,皆用官物。

……

从志文中可以看出,墓志为乾德六年刻制,墓主人为北宋南阳郡王韩令坤。志文介绍了其家世宗亲、南征北战、履职就新等生平概况,还记载了墓主人死后朝野上下对其尊崇哀痛之情,与《宋史列传第十》韩令坤的传文内容基本一致,又有很多细节描述。这次出土的墓志体量大、字数多、内容丰富,而且有确切的年代和墓主人介绍,为研究同规格结构的古墓葬提供了准确的年代标尺。

                     

03


从发掘现场可以看出,该墓葬墓室和甬道原来均有壁画,但大部分皆已脱落,唯有甬道东壁的一组壁画保存较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故在做了科学评估后,决定采取技术措施,对其进行整体切割搬迁。为了做好壁画搬迁后的科技保护工作,邯郸市文研所和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受托,组织多名专家参与此项工作。

同时,河北省博物院壁画临摹专家对出土的壁画进行了现场临摹,以便真实、客观地掌握**手资料。甬道东壁的壁画共有男性人物七位,长2.1米、宽1.8米,均为站立姿势,面朝南,分四排,褐装白装间列,或执仗或肩具,阵势隆穆严整。人物面部较为饱满、红润,有胡须,表情较为严肃,手指较为纤细,均有官帽、腰带,手持礼器,画面构图新颖、线条流畅,是迄今难得一见的反映五代末到宋初时期士族显贵社会生活、服饰、礼仪等内容的珍贵壁画,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

在切割搬迁过程中,考虑到壁画结构由颜料层(颜色主要有红色、白色和黑色)、地仗层和支撑体三部分构成,而且地仗层白灰结成块硬度较大,各部分连接较为紧密,若采用剥离揭取的方法,将会对壁画造成较大的伤害,故决定整体搬迁。但壁画整体体量过重,会给整体搬迁造成困难,所以又选取了切割砖体减轻重量的办法。具体流程包括现场切割、预处理加固、贴桃胶纱布、托板搬运。壁画搬运到室内,打开后托板,让暴露的砖体自然干燥,适宜的时候进行二次打磨,然后相继通过支撑体加固、画面层清理、地仗层填补和画面修复等工序,完成壁画搬迁与科技性保护修复。经过近十个月的细致工作,壁画终于修复完毕,保存在磁州窑博物馆内。


04


磁县地处中原,南接殷墟,东临邺城,北濒赵都,地下文化遗存丰富,仅古墓葬类已发现的就有商代墓葬、战汉墓葬、北朝墓群,宋代墓葬也多有发现。2006年至2013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调查考古期间,先后发掘了南来村宋代壁画墓一座、东小屋宋代家族壁画墓三座,和以前发现的宋代墓葬一样,其形制皆为单体八角形砖构墓室,内室砖砌斗拱,均绘有壁画,且以石灰水刷底为地仗。绘画内容多以花卉、神兽为主,以及反映民间礼葬风俗的内容。

韩令坤墓葬和之前发现的宋代墓葬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它不是单室墓,而是由墓道、甬道、前室、中室、后室和耳室等结构组成,墓葬的形制、规模均高于同时期的南来村宋代壁画墓和东小屋宋代家族壁画墓,是少见的宋代壁画大墓。

韩令坤墓葬的结构规模、壁画内容的士族色彩,以及壁画地仗的处理,都明显区别于之前发现的宋代壁画墓,这首先取决于墓主人身份地位的显赫。单室八角砖砌斗拱壁画墓在当时也是地方的大户人家才能达到的规格,但和南阳郡王韩令坤比还是有着天壤之别。单从壁画的地仗处理上看,就显见了高低。韩令坤墓壁画地仗是抹了较厚的石灰层的,它保持了壁画面的平整光滑,也有效避免了壁画的斑驳和脱落。再加之绘画内容的士族化呈现和画师老道精湛的绘画工艺,也彰显了贵族和平民不一样的生活际遇。

在保护修复壁画的过程中,经对壁画的颜料成分及结构进行取样检测分析后得知,该墓葬壁画中的白色颜料主要为碳酸钙,红色颜料主要成分是赭石,黑色颜料主要成分是炭黑。另外,该壁画中黑色线条的颜料除了炭黑还用了群青和青金石,这在我国古代墓葬壁画中均未发现过。同时,还发现砖体缝隙中出现红色、白色颜料层,这在其他砖室墓葬壁画中也未曾发现过。


05


《宋史》中韩令坤传记和墓志内容基本吻合,而墓志文字表述更富情感色彩,人物品格秉性描写细腻、家族传序线索清晰,让人对韩令坤其人有了一个基本完整的了解。但有一点存疑:《宋史列传第十》开头一句“韩令坤,磁州武安人”;而墓志中记述,“公七代祖因官徙家于磁州滏阳县,乃为故里”,“以乾德六年夏四月三日寝疾”,“归葬于磁州滏阳县仁风乡崇孝里”。二者有所不同。

韩令坤墓葬的发掘,曾在武安、磁县两地学界引起了一场韩令坤出生地的纷争,一方以“史”牵“志”,一方以“志”勘“史”,互有坚持。据清本《磁州志》、清本《武安县志》所载,隋开皇十年始设立磁州建制,以滏阳县附郭,而武安县从五代以来隶属磁州,两本志书上都没有出现韩令坤与武安县有关联的任何记载。所以《宋史列传第十》“韩令坤,磁州武安人”的出处就让人费解了。反倒是韩令坤墓志对其家族宦迹、故里、归葬地交待得清楚可信。考古对于历史,历来就是印证、勘误或补充,韩令坤墓志的出土对《宋史列传第十》可谓是证百实而辨一疵。

另外,韩令坤墓葬所在地是今磁县磁州镇西来村,墓志铭记述当时的名称是“磁州滏阳县仁风乡崇孝里”。而明、清、民国《磁州志》村镇篇,均未见宋代磁州村镇的记载。所以,该墓志对韩令坤埋葬地的描述也为我们对宋代以来磁州地名志研究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

文章来源:赵都文化

阅读63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