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山石刻:深藏山中的稀世之珍

郜思凡
2024-02-27
来源:赵都文化

朱山石刻:深藏山中的稀世之珍


郜思凡


在永年区洺关镇以西的丘陵地区,有三座比较大的山丘,一座叫明山,一座叫娄山,还有一座叫朱山。朱山山顶童山濯濯,仅有几块光秃秃的大石头,而名闻遐迩的摩崖石刻——朱山石刻,就镌刻在其中的一块巨石之上。

2013年5月3日,朱山石刻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邯郸文化名片——朱山石刻







01


朱山,地处永年区西部吴庄村村北约1公里处,系太行山东麓之余脉。从洺河北岸易阳古城台地上南望,朱山恰似一头神猪雄踞,故而古人称之为猪山。该山西北与聪明山对峙,东南与娄山(狗山)相连,山体不大,孤峰突起,最高海拔239米,占地仅0.7平方公里。朱山以山顶有“朱山石刻”而闻名于世。清光绪版《畿辅通志》记载:“猪山,一名太宗山,在聪明山东南,与娄山对峙。一名石山,绝顶有磨崖石刻。”

朱山顶上共有三处石刻,自西向东分别为汉朱山群臣上醻石刻、唐贞元石刻和东汉石刻。

汉朱山群臣上醻石刻,是其中**的一块石刻,也是被世人所称的朱山石刻。它镌刻于朱山顶上的一块天然石面上,石刻高1.5米,宽0.52米,竖行阴刻15个篆体大字:“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石质为天然红砂岩碣石,为长条状摩崖石块,石刻与山体相连,刻字石面依山倾斜,石面向西,是西汉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赵国大臣为赵王祝寿时所刻。

距汉朱山群臣上醻石刻东约15米,在一块与山体相连不规则的棱柱岩石上有另外一块石刻,是为唐代贞元石刻。此石刻镌刻时间为唐贞元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内容为“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侍御史鲁国郗士美、洺州刺史范阳卢顼、冀处士卢叶口、监察御史刘荆海、邢州别驾杨审言、县尉李嘉同登,大唐贞元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这是唐贞元十四年九月二十八日,闾明达等人为纪念他们登朱山而刻。

另外还有一块石刻,为东汉石刻。该石刻位于汉朱山群臣上醻石刻之东约21米、唐代贞元石刻之东5.5米处,文字镌刻于一块与山体相连的天然岩石上,刻字面呈不规则五边形,高0.82米,宽1.05米。刻字面平整,依山势倾斜,与水平面呈60度角,石刻石面向南。竖行隶体阴刻九行二十字:“壬辰春后旬有三癸巳十九年书×日辰巳时××”。现已确定该石刻为汉顺帝阳嘉四年(135年)之物。



02


在这三处石刻中,汉朱山群臣上醻石刻即朱山石刻,年代最为久远,且最为**。

但历代学者对其一直争论不休,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其国属和产生的年代。

有专家认为,此石刻记录的年号是按“赵”来纪年,赵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年代应该是在战国年间,其都城正是在邯郸,所以不少学者认为此石刻应为战国时期的石刻。

但很多学者认为,“赵国”不仅仅为战国赵国所独有,秦灭六国统一之后,两汉乃至三国魏时,都有诸侯国名“赵国”。

也有学者认为,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及其从子石虎也建立了一个赵国(史称“后赵”或“石赵”),那么这个“赵国”到底是何时的“赵国”?群臣祝寿的“赵王”又是哪个“赵王”?

道光二十八年刊刻的沈涛《交翠轩笔记》就认为,朱山石刻产生年代,当为后赵建武六年(340年),“以《晋书》考之,知为石虎时所刻。案《晋书载记》,石勒以太兴二年称赵王元年……后赵廿二年为石虎之建武六年……是年,虎伐燕,不克而还,谒石勒墓,朝群臣于襄国建德前殿。至邺,设饮至之礼。由襄国至邺,广年(即今之永年)为必经之道,君臣会饮当在此时。”此外,吴式芬的《捃古录》亦将该石刻定为后赵。

而樊彬的《畿辅碑目》将石刻产生时间定为十六国之后、北魏之前。1982年7月23日,该石刻被列为第二批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在其上标注为“后赵”之物。

清朝御史刘位坦,却对上述看法有异议,据《赵之谦集》第1册《悲盦序跋集存》转引,刘位坦说:“或谓为后赵石虎建武六年刻,窃不谓然。建武六年……八月有丙申无丙寅。此刻“八月丙寅”,可知非是岁矣。且统计其前世为编年之数,近见西洋人或如此,金石刻未有此例也。咸康时遗刻,如石、如专(砖),世所不乏,其时字体罕有尚含篆法如此者。”

同治十一年(1872年)刊刻的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也认为沈涛的说法不对。“石勒以太兴二年称赵王,后廿二年为石虎之建武六年。石虎篡立,自称‘建武’,必不仍冒勒之年数为纪。若当时刻石,宜称‘建武六年’,未必概称‘赵廿二年’。虎伐燕,不克,由襄国至邺,在是年冬。而此题‘八月丙寅’,亦与史不合。”

光绪五年(1879年),永年县举人胡景桂将朱山石刻拓本赠与樊榕,十一月十五日,王树相在其上题跋曰:“虎伐燕在冬十月,八月为丁卯朔,以次推亦无丙寅之日。石虎在位既无廿二年之久,而月日乖谬,又大不符,其非石赵明甚。”

俞樾《致汪日桢函》也认为沈涛之说“殊不足据”,其《春在堂随笔》卷二亦云:“沈西雍观察谓是石虎建武六年所刻,上溯石勒之年而并数之,故称‘赵廿二年’。然金石刻辞从无此例。”

而据刘位坦考证,该石刻年代当为西汉赵王刘遂二十二年,即汉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

刘遂,何许人也?汉高祖刘邦之孙、赵幽王刘友之子,西汉诸侯王,被封赵王。他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十分坎坷,在汉文帝时期被立为赵王,汉景帝时期因为削藩参加了“七国之乱”,后兵败自杀。

《赵之谦集》第1册《悲盦序跋集存》转引刘位坦跋曰:“《五凤二年石刻》称‘鲁卅四年’,与此刻同一例。汉封国得自编年也……维赵王遂立凡廿六年。自文帝元年立国,至后元六年癸未,乃其廿二年……此西汉刻石也。”

对“后赵建武六年说”进行反驳后,他还认为,虽然赵敬肃王刘彭祖立六十余年、赵共王刘充立五十六年、赵缪王刘元立廿五年、赵节王刘栩立四十年、赵顷王刘商立廿三年、赵惠王刘乾立四十八年,“凡此,固皆得有廿二年之称。然彭祖之廿二年为武帝元光四年,其时朝廷已有年号纪年,何得不冠于首书之?其不书,知为文帝无年号时矣。若充、若元,更在彭祖后。若栩、若商、若乾,则其时字体变隶,此刻绝不在彼时也。”他的意思很明确,刘彭祖、刘充、刘元等赵王虽然在位时间都超过了22年,但刘彭祖时汉武帝已有年号,石刻上应该出现朝廷年号才对。到刘栩、刘商、刘乾时,字体已由篆书变成汉隶,所以皆不合。

赵之谦曾对朱山石刻下判:“余来京师,首见此刻,即断为西汉人作,彼时但据书法字体得之……宽夫先生所考最精核,无以益之……此刻实为两汉祖石。”

据清光绪版《永年县志》记载:“其为文是小篆,断不会是战国时代的赵,又考石氏建襄国,综其在位也不上廿二年,疑是西汉侯国赵国的赵。”

所以,不管是从其年号还是从其字体的特征,都可以断定朱山石刻就是西汉赵王刘遂二十二年的事情,也就是公元前158年,距今2100多年,是至今所发现的汉篆中最早的刻石,被誉为“中华摩崖石刻鼻祖”。

朱山石刻的拓本很少,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群臣上醻刻石》墨拓整纸本,已裱立轴,本幅纵26厘米,横26厘米。

此拓本笔画清晰、字口肥润、淡墨似初拓。幅内有赵之谦小楷一跋。右侧裱边镶沈树镛题签一、吴广霈跋三则。左侧裱边镶有俞樾考论此石年代的手札二封(三页)、吴广霈跋一则(二页)。鉴藏印记有:“沈氏金石”“均初藏宝”“积川胡澍、川沙沈树镛、仁和魏锡曾、会稽赵之谦同时审定印”“武林韩小亭氏审定金石文字”“盱眙吴同远公望父审定金石书画印记”“当湖朱善旂建卿父珍藏”等。

有关此石的著录主要有:清赵之谦《补寰宇访碑录》、沈涛《交翠轩笔记》、张德容《二铭草堂金石聚》、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杨守敬《激素飞清阁评碑记》,现代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沙孟海《中国书法史图录》等。                         



03


自西汉以来,朱山石刻在荒凉的朱山之巅隐没了两千多年之后,直到清道光年间,才被时任广平府知府的杨兆璜发现,并将之公诸于世。

朱山石刻一经宣扬,由于其年代久远,文字古朴,很快就引起当时众多金石书法家及史学家的热切关注,他们纷纷前来,或锤拓或著录,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至今,朱山石刻拓片被英国、法国、日本等多家博物馆所珍藏。

鲁迅曾于1915年6月6日和1916年8月4日,前后两次在北京琉璃厂购得《群臣上醻刻石》拓本,并抄录了《交翠轩笔记》《畿辅碑目》《续寰宇访碑录》《求是斋藏碑目》《王树相跋》《磁州府志》《畿辅通志》《光绪永年县志》等八种文献中的有关史料及论述,共计17页手稿,为日后学界对朱山石刻的深入研究做了大量的学术资料储备工作。

朱山石刻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底蕴,让中外学者和专家们如此关注呢?

朱山石刻历史文化悠久,内涵丰富,它的珍贵之处不仅在于记录了两千年之前的场景,更在于它的艺术文化价值。石刻上镌刻的“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这短短十五个字无论是从其读法上,还是从其内容上,抑或从其字体上,都藏有诸多的历史信息,而且更由于其是年代最久的西汉石刻,这令人非常震惊。

仅就文字解,这里的“赵”就是赵国,“廿二年八月丙寅”指的是当时赵国的纪年和日期,“上醻”即为赵王引酒祝寿,“此石北”指在这块石头的北边。用现代汉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赵国二十二年八月丙寅,在这块石头的北边,赵国群臣为赵王举杯祝寿。从语法上讲,“群臣上醻”作“此石北”的宾语,放在“此石北”的前面,这种语法就是宾语前置。

石刻上“赵廿二年”这一明确封国纪年,为我国西汉分封诸侯王国纪年刊刻载体的首次发现,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汉分封诸侯王各自纪年实证的空白,表明了西汉初年各诸侯王在所封国内有各自纪年的事实,对研究西汉时期政治社会制度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石刻字体浑朴古拙,笔法随意朴实,无矫揉修饰之痕。在这15个字中,“赵”“年”“上”“醻”属于大篆,剩下的有的属于小篆,还有的属于隶书。一个石刻之上,融会贯通了三种书体,书法历史价值极高,是秦汉之际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最早证明。


图片

“赵廿二年八月丙寅群臣上醻此石北”清代拓片


康有为曾评价朱山石刻书体:“朴茂雄深,得秦相笔意。”这里的秦相,指的是发明小篆的李斯。秦始皇丞相李斯的“泰山石刻”名闻天下,朱山石刻则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

也正因其非凡的书法史价值,朱山石刻被《中国书法大辞典》收录,其中载:“其(朱山石刻)书法已由秦篆之长形演为方形,隶书笔意甚浓,书写草率不及《泰山刻石》工整。”

该石刻拓片从清代起就被传至法国、英国和日本等世界各地,使该石刻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巨大影响。

由于朱山石刻的特殊性及珍贵性,2016年,永年借助社会力量启动朱山石刻遗址保护开发工程,对朱山石刻及其周边包括朱山、娄山等2000余亩天然生态区域进行深度开发、保护、利用,打造了集历史文化遗址与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朱山石刻文化园”。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山石刻这一历史文化瑰宝,将被更多的人所珍视并喜爱。


图片

风光优美的朱山,每天都吸引大批游人前来观光,朱山石刻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文章来源:赵都文化

阅读215
分享
写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