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赵国战神

韩鹏
2024-03-04
来源:赵都文化

那些赵国战神


□韩鹏


战国中后期,名将腾踊,战神纷现,一批杰出的职业军事家脱颖而出。他们用**的军事指挥才能、高超的运兵技巧、天才的战场预判能力,创下了一个个辉煌的战争奇迹。蒙学读物《千字文》中说:“起、翦、颇、牧,用军最精。”指的就是秦国名将白起、王翦,赵国名将廉颇、李牧。

而赵国涌现的名将又远不止廉颇、李牧二人,赵奢、乐毅、乐乘、庞煖、司马尚……等一批战神级人物,用天纵之才为国纾难,抗御来敌,屡挽狂澜于既倒。是他们,支撑起了摇摇晃晃的赵国,并使赵国一再化险为夷,成为秦统一路上最有力的抵抗力量。







赵   奢

两鼠斗穴凭将勇


渑池之会,让秦国感知到赵国还不是攻击首选对象,秦赵之间的正面交锋,按下了暂停键。

前278年,白起率秦军攻陷楚国国都郢,烧夷陵,给楚以沉重打击,屈原为此自沉汨罗江以殉国,楚国再也无力与秦国较量;前275年,秦攻魏,直捣魏国国都大梁,迫使魏国连续割地求和,继而又攻取魏国的卷城、蔡阳、长社、中阳等城邑,魏国被打得焦头烂额。

当楚、魏被打残后,秦国的战车开始掉转马头,朝向韩、赵。

前273年,赵、魏联军攻打韩国华阳(在今郑州西南),欲断秦军东进之路。秦将白起率军救韩,斩杀魏军15万,沉赵卒2万于黄河。继而秦国又陆续攻占赵国的蔺、离石(二地均在今山西离石县附近)、祁(山西祁县)。

秦国占领祁、蔺、离石后,赵惠文王曾与秦昭襄王商量,提出用另外三座赵国城邑换回祁、蔺、离石。为示诚意,赵王将公子郚送到秦国做人质,秦于是将这三座城还给赵国。但事后,赵国背约,这令向来善于玩弄伎俩的秦昭襄王大怒,遂发兵攻赵。


图片

阏与之战秦、赵双方进军路线图


前270年,秦国派胡阳带领秦军10万,越过韩国上党地区,进而围攻赵国重要的战略关隘——阏与。

阏与位于太行山脊之上,在今山西和顺县。《水经注·清漳水》载:“梁榆城,即阏与故城。”晋代卢谌《征艰赋》中有“访梁榆之虚郭,乃阏与之旧都”,都说明阏与就在这里,而不在武安。阏与如若失守,秦兵就洞开了赵国的西大门,大兵下太行山长驱东掠,邯郸危矣。

阏与告急!

赵惠文王急忙召来“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商议,问阏与“可救不?”廉颇回答:“道远险狭,难救。”又召来名将乐乘,乐乘与廉颇观点一致。赵惠文王最后问田部吏赵奢,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阏与确实道远险狭,但不独对我们,对敌人也一样,这就好像两只老鼠在洞里相斗,谁勇敢谁就能取胜。

于是,赵奢为将,率兵救之。放着战功累累的名将廉颇不用,而让一个文官赵奢领军出征,这不很草率吗?

其实,赵奢是典型的职业军人出身。据《战国策》载,赵奢于赵武灵王时期,就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将领。赵武灵王饿死沙丘宫后,身边人为避祸纷纷逃亡,乐毅跑到魏国,赵奢跑到了燕国。国内安稳后,他从燕国回赵,成为了一个税官。

在赵奢为国聚财的税务干部生涯里,他干过一件不得了的事。有次,他收税到平原君赵胜家里,赵胜家宰拒绝纳税,结果,赵奢立刻杀了9个为平原君管理租税的家臣。愤怒的平原君准备杀赵奢泄愤,赵奢却毫不畏惧,对之侃侃而谈:“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听完幡然醒悟,认为这是贤能之人,立即推荐给赵王。赵王用赵奢治理国赋,民富而府库实。加上此前赵奢在攻齐战争中表现出色,曾夺下了商河之地,愈发得到国君的器重。将这样一个勇敢的人派到战场上去,赵惠文王有着十足的把握。

赵奢率军离开邯郸西行30里,便传令安营扎寨,停止前进,而且下令,谁敢因军事上的事来劝谏,斩无赦。救兵如救火,赵奢这一停却是28天!胡阳看到这个税吏出身的赵国将军天生胆怯,根本不敢也无力去救阏与,于是又分兵攻打武安城(今武安固镇),大有攻城之势。秦军在武安城西鼓噪勒兵,武安城中屋瓦尽振,赵国举国哗然,赵奢却依旧按兵不动。

胡阳又派出侦察兵到赵军中刺探虚实,赵奢将其捕获后不仅不杀,反而热情款待,还恭敬地将他们送回秦军大营。胡阳于是更加明白,面对强大的秦军,赵军主帅是真的胆怯了。

赵奢却有着自己清晰的战场分析与判断。他知道,秦军围攻阏与,赵国必派大军前去营救,秦军以逸待劳,在太行山下的平原开阔地带等着伏击赵军。佯攻武安,也是为引诱赵军进击。

大军28天静默状态后,赵奢突然命令部队立刻开拔,全速前进,两天一夜急行军赶到阏与。在距离阏与城50里的地方修筑工事,并且分兵1万占领北山的制高点。出其不意中,秦军被赵军突然分割为两半。当胡阳率师从武安赶回阏与时,占据有利地形的赵军,将秦军困在山间峡谷地带。然后,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

阏与一役,赵奢以少胜多,出奇兵扭转乾坤,使赵军大获全胜,用强大军事力量在诸侯国间威行多年的秦国,遭受了此前从未有过的失败。这是自商鞅变法后,秦国对外战争的**次完败,而且是在秦军力量远远大于赵军的前提下。

阏与之战的失败,导致了秦国政坛地震。以主张军事打击为扩张战略的穰侯魏冉被免去相位,范雎为代表的战略政治派上台,秦国从此改行远交近攻的战略。此役之后多年,秦人仍心有余悸,不敢向赵轻举妄动。

阏与之战让赵奢一战封神,名振诸侯。因战功**,赵奢被封为马服君。矗立于邯郸市区西北十五公里的紫山,又名马服山,其上至今有马服君赵奢墓、马氏宗族园。赵奢之孙赵兴改姓马服,后去“服”而单姓“马”。秦灭六国后,马兴被迁徙至陕西扶风,成为中华汉族马姓改姓后始祖。


图片

紫山上的马服君赵奢墓


此后两千余年,马氏子孙瓜瓞绵延,繁衍兴盛,遍布全国及海外。紫气缭绕,霞光蒸蔚,长与古都邯郸传紫气的紫山,从此成为历届世界马氏祭祖恳亲大会聚集地,接受络绎而来的中外马氏子孙祭拜。

             


廉   颇

百战驰驱故国心


远在赵奢挥戈跃马取得阏与大捷之前,廉颇作为名将早已战功赫赫,屡建奇勋,在诸侯国间闻名遐迩。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将赵国战神团队集体纳入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叙写,足见其对百战不殆、名震诸侯的老将军廉颇之推重。

看看廉颇此前所取得的耀眼战绩:

前283年,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首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年,廉颇率兵大破齐军,因之被拜为上卿;

前276年,赵将楼昌攻魏国几邑(今大名东南)不克,廉颇代之,迅速占取;

前275年,廉颇攻取魏国防陵、安阳;

前274年,廉颇攻拔邺城(后,赵国将邺归还魏国);前270年,赵奢阏与大捷后,秦国又攻赵国几邑,廉颇救之,大败秦军。

守必固,攻必取,战必克,这就是廉颇。

前260年,秦兵攻取韩国野王,断绝上党与韩国内地的通道。在孤立无援情况下,上党亭守冯亭献韩上党70城与赵,赵国因此派廉颇领兵拒秦于长平。

在战争初期连连失利情况下,廉颇采取筑垒固守、以疲敌军的消耗战方式,命令赵军凭借山川之险构筑起三道防线,意图拖垮孤军深入的秦军后勤保障。尽管秦军数次挑战,廉颇严束部众,坚壁不出。久攻不下的秦人,于是祭出反间计法宝。赵孝成王中计后临阵换将,用赵奢之子赵括取代廉颇,导致长平之战惨败,使40余万赵兵被秦将白起阬杀,赵国元气大伤。

次年,秦国派王陵进攻赵国邯郸,并在前258年完成对邯郸的合围,艰苦卓绝的邯郸保卫战打响。在信陵君窃符救赵,加之楚国援军配合,以及邯郸城中赵国军民的戮力一心,才使邯郸得以解围。两年的惨烈邯郸保卫战,又给赵国以沉重打击。

眼看赵国已精疲力尽,燕国遂乘人之危,起吞赵之志。前251年,燕相粟腹借为赵王祝寿为名,前来刺探赵国虚实,回去后向燕王汇报说:“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燕国随后兵分两路,发兵60万,一路攻打赵国鄗邑(河北高邑东南),一路攻赵国代地(河北蔚县东北)。

危难之际,长平之战中被罢免军权、削职赋闲的老将廉颇,再次被推到阵前。结果,廉颇大破燕军于鄗,杀粟腹,进而包围燕国国都。最后,燕国被迫割让五城请和,赵兵这才撤军。

等到更为昏庸的赵悼襄王上台后,廉颇再次被褫夺兵权。前245年,赵悼襄王以乐乘代廉颇为将,老人家勃然大怒,遂攻打乐乘。最后,老将军愤然出奔魏国。

因屡屡被秦兵所败,赵悼襄王又想起了远在异国的廉颇。而在廉颇眼里,大梁的明月似乎总没有故乡的月明,梦中尚思为国戍轮台的他,也一直在想回到多难的祖国,再次为国报效。

赵王使者来到了大梁,廉颇知道这是来考察自己的。于是,极力展示自己的体能,“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一顿饭,吃下去一斗米、十斤肉,尽管计量单位古今有异,仍然无法想象廉颇的饭量怎么可以如此豪横,但从中可以看到,老将军的拳拳报国之心。

使者离开邯郸前,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让他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使者回来后向赵王汇报:廉将军虽老,还很能吃饭,然而与臣交谈中,片刻就上了三次茅房。赵悼襄王认为廉颇真的太老了,于是不再招用。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驰骋马背上的身骨依然健硕,运筹帷幄中的谋略也依然高妙,他只是老在了一句讳莫如深的谗言里,老在一只不辨真伪的耳朵中。而赵国,却自我拆除了一根支撑国祚的支柱。

与赵悼襄王形成鲜明对比,当楚王听到廉颇客居魏国,暗地里派人前来迎接。来到楚地的廉颇,整日抑郁不振,用事无功,因为老将军始终在念叨:“我思用赵人。”

故国抛弃了廉颇,他却仍日思夜念着故国。故乡忘记了廉颇,他却一直刻骨铭心惦记着故乡。忠臣报国磁针石,丹心可鉴杜鹃血!最后,老将军客死于楚国寿春。


图片

位于安徽省寿县八公乡的廉颇墓


由于廉颇无功于楚,未获得楚国封号,所以死后只能用赵国的封号“信平君”。按其墓志所记,廉颇死于赵悼襄王七年,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即前238年。次年,同样来自赵国的一代宗师荀子,客死于楚国兰陵。一文一武两位杰出的赵国游子,最后都长眠在了遥远的楚国。

明人王鹤《廉将军庙》诗云:“雕戈北指阵云深,铁甲南迁旅思侵。自合将军生白发,非关使者爱黄金。三朝恩遇亡臣泪,百战驰驱故国心。岂谓丛台芜没后,燕人伏腊到于今。”丛台,注定是要芜没了,因为它先失去了能守护它的人。



乐   毅

七十齐城仗剑收


丛台之下,有湖一湾,湖边立亭名曰“望诸榭”,这个榭即是为了怀念他。邯郸城东大乐堡村北有墓,立碑三通,也是为了祭奠他。

乐毅,与其他赵国战神不同的是,他没在赵国杀敌御寇,而是将杰出的军事才能无私奉献给了燕国。刘向在《汉书》中称赞他:“燕昭王用乐毅,推弱燕之兵,破强齐之雠,屠七十城;而惠王废乐毅,更代以骑劫,兵立破,亡七十城。”

在乐毅的生命轨迹中,赵国是起点,也是终点,还是支点。

乐毅祖上是乐羊,魏文侯时,乐羊曾率魏军伐取中山国,后被魏文侯封以灵寿。此后,乐氏子孙就世代生息于这里。中山复国后,又在前300年被赵武灵王所灭,中山归赵,乐毅就生长在此时的赵国中山。沙丘之难后,为避赵国纷乱时局,乐毅离开赵国,辗转来到魏国大梁。

梁惠王治下的魏国,显然也不是英雄的展翅所在。于是,他又将视线投向了北方的燕国。因为,那里有一位筑黄金台拜郭隗,求贤若渴,对英雄望穿秋水的人——燕昭王。

因燕王哙错误禅位给相国子之,引发了燕国内乱,齐国乘机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被赵武灵王送归燕国即位的燕昭王,卑身厚币,屈身下士,积极招才纳贤,以报齐国灭燕之仇。于是,乐毅以魏昭王使者的身份访燕,被慧眼识珠的燕昭王立于群臣之上,拜为燕国亚卿。

燕昭王向乐毅讨教如何伐齐,乐毅说齐国地大人众,单独攻伐很难取胜,若想取胜,就一定要联合其他国家一起进攻。为此,乐毅专门跑到赵国与赵惠文王见面,赵惠文王不但表示全力支持,而且还授给乐毅赵国相国印绶。

前284年,燕昭王以乐毅为上将军,统帅五国之兵伐齐。伐齐的五国联军究竟都是谁,《史记》中的说法并不一致。《乐毅列传》中载,乐毅“并护赵、楚、韩、魏、燕之兵以伐齐”,《楚世家》载,楚顷襄王“十五年,楚王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取淮北”,二者说法一致。而《秦本纪》中却说,秦昭王“二十三年,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这与《赵世家》所载一样:赵惠文王“十五年,燕昭王来见,赵与韩、魏、秦共击齐,齐王败走,燕独深入,取临淄。”

其实,乐毅率领的五国联军是燕、赵、魏、韩、秦。在乐毅破齐都临淄,齐愍王逃亡后,楚顷襄王才命淖齿率楚军救齐,从而被齐愍王任为齐相,但淖齿却违背楚国救齐的意图,反而“杀愍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史记·楚世家》)。

五国联军在济西大破齐军后,赵、韩、魏、秦四国罢兵,乐毅单独率领燕军继续长驱直入,攻取齐都临淄,尽取齐国国宝、财物、祭器,然后运回燕国,“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篁。”(《史记·乐毅列传》)

大仇得报,欣喜异常的燕昭王亲自到济上劳军,封乐毅昌国君。燕昭王满载齐国的战利品回燕,留下乐毅继续攻打齐国剩下的城池。参战各国也乘机攻占齐国土地,秦取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魏取宋地,赵取济西,鲁取徐州(今山东微山东北),楚收淮北。

就在乐毅风卷残云般连续拿下齐国七十余座城,独剩莒﹑即墨最后两城,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之时,前278年燕昭王死去,燕惠王即位。燕惠王当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齐将田单于是派人在燕国散布谣言,说齐国那两座城之所以攻不下,是乐毅想将部队留在齐国,准备自立为齐王。有着曾祖父、祖父脑积水基因的燕惠王,本来就对乐毅无好感,听到谣言后马上派骑劫到齐国走马换将,取代乐毅。

英雄仰天长叹一声,扔掉握剑,留下印绶,脚步踽踽走向故国邯郸,而属于燕国的辉煌和荣光也就此收场。

五国联军在集体向齐发难时,忽略了一个等待他们的悲惨事实:与西方强秦一直形成抗衡之势的东方齐国灭亡后,他们将分别成为无力招架的柔弱羔羊,相继走上毁灭之路。这轮洗牌的最后胜家,无疑是那个坐在咸阳冷笑的秦昭王。

骑劫取代乐毅之后不久,燕军在齐国的局势开始急转而下,田单在即墨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杀死骑劫,转而追歼燕军到黄河边上,进而收复了被乐毅夺取的所有失地。燕惠王开始后悔派骑劫代乐毅,同时又怨恨乐毅奔赵,悔怨交加的他派人到赵国数落乐毅,乐毅回了一封信,这就是**的《报燕惠王书》。

回信中,乐毅针对燕惠王的虚情假意与无理指责一一予以驳斥。他回顾了自己与燕昭王之间相知相谐的君臣际遇,表达了对伐齐大业功败垂成的愤慨,并以伍子胥“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言明自己主张,绝不为昏主效忠,绝不学冤鬼屈死,所以要回到赵国。


图片

位于邯郸市丛台公园里的六角攒尖式建筑望诸榭,仍在一遍遍告诉后人——勿忘乐毅。


诸葛亮未出茅庐时,每日自比与管仲、乐毅。为什么要自比这两个人呢?仔细琢磨,意趣盎然,一方面他在放言自己的文韬武略,另一方面他暗示自己在等待像齐桓公、燕昭王那样懂得他的明主出现。

士为知己者死!司马迁感慨地说:“始齐之蒯通及主父偃读乐毅之报燕王书,未尝不废书而泣也。”蒯通和主父偃之所以废书而泣,是为燕昭王与乐毅君臣之间的相契与互知而哭,也是为燕惠王与乐毅君臣之间的猜忌与隔阂而落泪。

故国送给归来游子的,依然是温热的胸膛。赵惠文王封乐毅于观津,号望诸君。回到邯郸后,赵王曾有意叫乐毅带兵攻燕,但乐毅推辞不肯,反而为两国的交好而奔走,燕、赵两国都任他为客卿。清时吴伟业曾为此诗吟:“乐生去国罢登坛,长念昭王知己难。流涕伐燕辞赵将,忍教老死在邯郸。”

此后,乐毅之子乐间、乐氏族人乐乘也相继自燕来赵。乐乘因战功**被封为武襄君,前251年,与廉颇率兵将来犯燕军打得割地求和。廉颇奔魏前,愤然打跑了前来代职的乐乘。

廉颇、赵奢、乐毅之后,李牧、庞煖、司马尚又继之而起,他们挺起各自肌肉隆达的臂膀,运用高超的胆略与雄韬,不仅让命悬一线的赵国一次次化危为安,也为世界战争史书写了一场场令人惊叹的制胜奇迹。

文章来源:赵都文化

阅读24
分享
写评论...